不知不覺中在云和學習Java已接近尾聲了,在這幾個月的學習中,我從一開始的迷茫懵逼,到現在對未來的憧憬,改變了很多,現在我寫下了這篇Java學習心得體會,希望對學弟學妹們有參考作用。
首先,我認為一個開始學習Java的小白,在開始學習之前無論你有多大的熱情與信心,都會在之后的學習中被程序啪啪打臉,讓你無限的迷茫與懵逼。于是呢,在學習中我們要學會 “不拋棄,不放棄”,只要能堅定的去做你會發現,你的努力或給你帶來回報,雖然很多時候你努力后得到的成果并不理想。
其次就是多練多敲,量的積累一定會引起質的變化。還記得我編寫第一個經典程序“Hello World”的學習場景。
當時自己不是很理解為什么main方法一定要這樣來定義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,能不能不這樣寫?問了學長們,他們給我的答案是:“Java本身要求就是這樣子的”,但我自己不甘心,就進行了下面的好多操作:
把main改個名字運行一下,看看報什么錯誤,然后根據出錯信息進行分析;把main的public取掉,在試試看,報什么錯誤;static去掉還能不能運行;不知道main方法是否一定要傳一個String[]數組的,把String[]改掉,改成int[],或者String試試看;不知道是否必須寫args參數名稱的,也可以把args改成別的名字,看看運行結果如何。
結果把Hello World程序反復改了七、八次,不斷運行,分析運行結果,最后就徹底明白為什么了main方法是這樣定義的了。由此我慢慢感受到了Java的魅力,對其更多了一份敬畏。從那時起我便真正開始走進Java的世界。
對?Java 語言來說,萬物皆對象。把現實世界中的對象抽象地體現在編程世界中,一個對象代表了某個具體的操作。一個個對象最終組成了完整的程序設計。
最開始三周的Java學習,我逐漸慢慢進入了Java這個繽紛絢爛的世界,學習這門語言的語法、規則,體會感悟其魅力所在。Java 的基本封裝單位是類。Java 提供了私有和公有的訪問模式,類的公有接口代表外部的用戶應該知道或可以知道的每件東西,私有的方法數據只能通過該類的成員代碼來訪問。
從一位架構師老師那學到,他將Java的封裝概括為一句話:封裝是將對象的 屬性 (名詞) 和 行為 (動詞) 封裝成一個類。最開始的三次PTA作業亦是逐步將我們帶到面向對象設計的這條道路中,面向對象開發模式更有利于我們開拓思維,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便于程序的劃分,方便程序員分工合作,提高開發效率。
這三次作業給我印象最深的那便是復用性了。抽象、繼承、封裝?和多態四大特點都圍繞這個核心。
再之后三周的學習讓我真正意義上邁進了Java的大門,這三周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類與類之間的關系設計,能夠熟悉類圖。一步一步逐漸完善自己設計,這是個艱辛但成果很愉悅的過程。還有就是編程思維得到了訓練和提升,掌握了一些基礎題目的編程思想。了解了開閉原則,及繼承和多態的使用,對面向對象又有了一層新的認識。
在學習中,我認為自己還有很多不足,雖然視頻上的代碼每周都認真敲了,但還是可能會有些部分地方不能理解,有一些篇幅較長的代碼,在運行效果出來之后,可能不會去仔細對代碼進行研讀和分析,所以編寫較長代碼還是有困難。這學期課程和實驗數量特別多,感覺沒有這么多時間去投入到額外的代碼編程中去,因此很少有自己主動編寫的程序。
在寫PTA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代碼的可讀性十分差,條理性還不夠清晰,我應該注重代碼書寫習慣。隨著學習的深入,漸漸學習到異常處理、輸入輸出流,對面向課程設計這門課程的認知也更為多一分,也越來越喜歡上這門課程。
云和數據的各位老師一直秉承著認真教學,先學再教,讓學生先通過作業了解課程大綱,再在課程中教授主要知識。以此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,使編寫代碼這樣枯燥的工作變得更加有趣,自己也能比學其他課程時更加主動地去學習。
在云和學習了幾個月Java后, 我更加明白了信心、恒心、毅力的重要性,可以說這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。要是學習這門語言開始的時候很有興趣,遇到苦難就退縮,這樣最終會放棄學習Java。
沒有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。編程就是有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多的困惑,但是一旦你弄懂了,或者是你把問題解決了,你會感到很興奮,編程的快樂就在此。
我感覺學習Java應該循環漸進、有始有終、按部就班、腳踏實地,最好的方法其實是實踐。現在我也快到了找工作的階段,今后我會更努力的學習,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。
相信我一定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!你們也要加油呀~